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國際法案例資料庫手記

 國際法案例資料庫手記


1.  HUDOC -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https://reurl.cc/pgOoG4

The HUDOC database provides access to the case-law of the Court 


2.  List of All Cases |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https://reurl.cc/R0x8aZ

List of All Cases


3.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Cases

https://www.itlos.org/en/main/cases/


4. Human Rights Committee - OHCHR

https://juris.ohchr.org/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國際海洋法法庭有關M / V Norstar乙案(巴拿馬訴義大利)之判決

國際海洋法法庭有關M / V  Norstar乙案(巴拿馬訴義大利)之判決
-The M/V “Norstar” Case (Panama v. Italy).

By Wan-Li YANG
2020/6/23

關鍵字:公海上之航行自由 (Freedom of the high seas)

判決書中裁定,義大利違反了《公約》第87條第1款,《公約》第87條第2款不適用於該案,意大利沒有違反《公約》第300條。法庭判給巴拿馬賠償“ Norstar” M / V損失285,000美元,並附有利息。

壹、事實和程序背景
(海域)
公海

(內國法)
 M/V Norstar乃巴拿馬籍船隻(下稱系爭船舶),自1994年至1998年,供應地中海大型遊艇汽油(the bunkering activities),而於1998年8月11日,經義大利檢察官以涉嫌走私與逃漏稅對八名船員提起了刑事訴訟,並核發扣押命令欲系爭船舶,而西班牙乃依據義大利所提出之請求,於1998年9月系爭船舶停靠西班牙港口時,扣押該船舶。
(國際法-主要程序之日期)
巴拿馬於2015年12月向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提訴。
2016年11月4日,ITLOS先處理了程序問題,裁定認為ITLOS擁有對本件爭端進行裁決之管轄權。
2018年9月10日至15日,法院開庭(公開聽證)。
2019年4月10日,法院判決。

貳、爭點
義大利是否違反公約第87條所規範之航行自由 (Freedom of the high seas)

關於本案系爭扣押令(the Decree of Seizure),亦即:1.義大利請求西班牙執行其扣押命令以及逮捕之請求,是否違反公約第87條。
法院認為:
一、公海上航行自由之意義
本案有公約第87條適用之問題 (para. 188),且認為第87條所有國家都有公海航行之自由,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任何國家都不得對在公海航行之外國船舶行使管轄權( “save in exceptional cases, no State may exercise jurisdiction over a foreign ship on the high seas” (para. 216)。否則任一船舶……倘受到公海其他國家所管轄,則公約第87條之航行的自由將是虛幻的(would be illusory)。

二、判例: 在公海上之加油行為
法庭引用the M/V “Virginia G” Case,認為在公海進行加油屬於《公約》以及其他國際規則所規定要件下,行使航行自由之一部分。( “bunkering on the high seas is part of 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to be exercised under the conditions laid down by the Convention and other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para. 219)。因此系爭船舶對於公海上之休閒用船隻加油也屬於第87條所保障之自由。

三、任何國家都不得對公海上之外國船舶行使管轄權
除非基於《公約》或其他國際條約有正當之理由,任何國家都不得對公海上之外國船舶行使管轄權,任何干預外國船舶航行之行為,或者對該外國船隻行使管轄權,均侵害航行自由(“As no State may exercise jurisdiction over foreign ships on the high seas, in the view of the Tribunal, any act of interference with navigation of foreign ships or any exercise of jurisdiction over such ships on the high seas constitutes a breach of 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unless justified by the Convention or other international treaties” (para. 222))。

四、雖非直接在公海上對外國船舶行使管轄權亦同
4.至於本件扣押以及逮捕並非是在公海上執行,而系請求西班牙加以協助執行乙節。法院認為縱使並非直接涉及實體介入、非於公海上直接執法,都可能構成對航行自由之侵害( “even acts which do not involve physical interference or enforcement on the high seas may constitute a breach of 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para. 223))。

五、「船旗國專屬管轄原則」
法庭認為,「船旗國專屬管轄原則」,非但禁止船旗國以外之國家在公海行使執法管轄權,而且將所定管轄權範圍擴大到:外國船舶在公海所進行之合法活動(“prohibits not only the exercise of enforcement jurisdiction on the high seas by States other than the flag State but also the extension of their prescriptive jurisdiction to lawful activities conducted by foreign ships on the high seas” (para. 225)。

六、擴張內國刑法適用範圍之問題
倘一國將其刑法及海關法(移民法)適用於公海上,並將外國船舶在公海上所進行之活動制定為刑事犯罪,則除非有公約或其他國際條約之依據,否則違反《公約》第87條規定,縱使該國避免在公海上實施這些法律亦同。( “if a State applies its criminal and customs laws to the high seas and criminalizes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foreign ships thereon, it would constitute a breach of article 87 of the Convention, unless justified by the Convention or other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nd “[t]his would be so, even if the State refrained from enforcing those laws on the high seas” (para. 225).例如,即使在內水執法,但該國將其刑法以及海關法,擴張到域外而及於外國船舶在公海之活動,並將之制定為刑事犯罪,仍可能違反第87條規定( “even when enforcement is carried out in internal waters, article 87 may still be applicable and be breached if a State extends its criminal and customs laws extraterritorially to activities of foreign ships on the high seas and criminalizes them” (para. 226))。

小結:義大利藉由檢察官核發扣押命令之請求,請西班牙代為執行扣押、逮捕,違反《公約》第87條第1項規定(“In light of the foregoing, the Tribunal concludes that Italy, through the
Decree of Seizure by the Public Prosecutor at the Court of Savona against the M/V “Norstar”, the Request for its execution, and the arrest and detention of the vessel, breached article 87, paragraph 1, of the Convention” (para. 230))。

但法院認為巴拿馬主張義大利同樣違反《公約》第87條第2項規定,法庭認不適用於本案。
至於巴拿馬指控義大利同樣違反公約第300條誠信原則、構成權利濫用乙節,則主要因未能舉證而經法庭駁回。

參、國家責任與賠償之計算

一、義大利應負擔「國家責任」
義大利有國際不法行為,為責任國,有義務賠償因違反《公約》第87條第1項所生損害(“Italy as the State responsible for an internationally wrongful act is under an obligation to compensate for damage caused by its breach of article 87, paragraph 1, of the Convention” (para. 321))。巴拿馬有權就其所受損害及系爭船舶所受損害,獲賠償。

二、不法行為與損害之間須有因果關係
法庭引用the M/V “Virginia G” Case,認為該案中,要求「不法行為」及「所受損害」間,要有因果關係( “refers to its jurisprudence in the M/V “Virginia G” Case, in which it emphasized the requirement of a causal link between the wrongful act committed and damage suffered” (para. 333) )。因此本件,僅因由義大利之不法行為所直接造成之損害,才應予賠償。

三、中斷 
本件因果關係於2003年3月26日本件被中斷(船東該日收到義大利內國法院之正式來文,表示無條件解除船舶扣押)。
法院並依據書面資料、雙方當事人提交之證據以及義大利所提專家等,計算出船舶經扣押時之價值為285,000美元,並計算損害。
但就巴拿馬其他所主張之損害賠償,例如所生利益之損失、所給付之工資、應付費用與稅金、物質與其他非物質損失等,認均不予以補償。

By Wan-Li YANG
2020/6/23


資料來源:
1.press release, ITLOS/Press 279, 10 April 2019,
https://www.itlos.org/fileadmin/itlos/documents/press_releases_english/PR_279_en.pdf

2.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Judgment of The M/V “Norstar” Case (Panama v. Italy), 10 April 2019,https://www.itlos.org/fileadmin/itlos/documents/cases/case_no.25/Judgment/C25_Judgment_10.04.pdf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國際海洋法法庭就M / T“ San Padre Pio乙案(瑞士訴奈及利亞)之緊急措施裁定(臨時措施命令)

The M/T “San Padre Pio” Case (Switzerland v. Nigeria), Provisional Measures Order (6 July 2019)
國際海洋法法庭就M / T“ San Padre Pio乙案(瑞士訴奈及利亞)之緊急措施裁定(臨時措施命令)

By Wan-Li YANG
2020/06/22

2019年7月6日所為之裁定摘要:

(海域)
涉及於專屬經濟海域(EEZ)非法交易油。

(背景-內國法層次)
2018年1月23日尼日海軍逮捕一艘正在Nigeria(奈及利亞)經濟海域進行石油有關產品交易的瑞士籍油輪 San Padre Pio號,油輪上16名船員並一併被逮捕,最後經調查改為僅起訴油輪船長以及三名高階船員,其他船員則被釋放,並於2018年4月13日提交保釋金後,Nigeria解除該油輪之扣押,然Nigeria法院對船長及該三名船員限制出境。

(國際法)
該案瑞士隨即以在經濟海域享有海洋法公約所確保之「航行自由」(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依據公約第290條向ITLOS聲請緊急措施,要求尼日停止一切訴訟程序,並解除船長等人之限制出境裁定。

國際海洋法法庭認為依據公約第290條,法庭有該案緊急措施之管轄權。

(耗盡原則)
《公約》第283條要件:
關於《公約》第283條之義務,法庭指出: 瑞士已經多次嘗試與Nigeria交換意見,而未獲得Nigeria回應,於此情形下,瑞士可以合理地得出"達成協議之可能性已經用盡”(“Switzerland could reasonably conclude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reaching agreement was exhausted” (paragraph 72 of the Order) 。 因此,法庭認為:瑞士於提起仲裁程序前,已符合《公約》第283條所規定之要件 “these considerations are sufficient at this stage to find that the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283 of the Convention were satisfied before Switzerland instituted arbitral proceedings” (paragraph 75 of the Order).。
因此法院認為,公約附件七之仲裁法庭依據表面證據對此爭端具有管轄權( “concludes that prima facie the Annex VII arbitral tribunal would have jurisdiction over the dispute submitted to it” (paragraph 76 of the Order)。


緊急情況之判斷
法庭指出有關緊急措施(或譯為臨時措施,類似保全措施),“須滿足瑞士所聲請保護之權利至少須為合理的”(  “needs to satisfy itself that the rights which Switzerland seeks to protect are at least plausible” (paragraph 77 of the Order) ),且法院更進一步說明,在受理此 緊急措施階段,“未要求法院必須明確證明(確定)瑞士所主張之權利確實存在(  “is not called upon to determine definitively whether the rights claimed by Switzerland exist” (paragraph 105 of the Order)。

法庭注意到瑞士之主張乃: 即M/T “San Padre Pio在奈及利亞專屬經濟海域(EEZ)進行的活動是航行自由之一部分,且瑞士為船旗國,遂擁有就此海上加油活動之專屬管轄權。

法庭也注意到奈及利亞之主張為:  擁有專屬經濟海域之主權權利和義務……對其專屬經濟海域上之加油行為,有權行使執法管轄權(“it has sovereig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o exercise its enforcement jurisdiction over the bunkering activities in question in its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paragraph 107 of the Order)。

最後法庭認為: 考慮到各方之法律論點以及現有證據,瑞士在本案中所主張之權利為合理(“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egal arguments made by the Parties and evidence available before it, it appears that the rights claimed by Switzerland in the present case … are plausible” (paragraph 108 of the Order)“

真實與迫在眉睫之風險與難以彌補之偏見
(Real and imminent risk of irreparable prejudice)

法庭表示,根據《公約》第290條第5項,法庭不得授予緊急措施(臨時措施),除非存在構成迫在眉睫之損害,換言之,對當事人之權利恐造成不可彌補之損害之真實與迫在眉睫之風險(“unless there is a real and imminent risk that irreparable prejudice may be caused to the rights of parties to the dispute before the constitution and functioning of the Annex VII arbitral tribunal (paragraph 111 of the Order)。

本案,該油輪之扣押以及船員之逮捕拘留,將不可避免地,損害瑞士關於航行自由以及行使對該領土之專屬管轄權的權利。如果仲裁法庭裁定這些權利屬於瑞士,則作為船旗國之瑞士,則存在瑞士所主張之風險,且僅靠金錢賠償可能仍難以補償( “there is a risk that the prejudice to the rights asserted by Switzerland … may not be fully repaired by monetary compensation alone” (paragraph 128 of the Order))。

法庭指出,1. 系爭油輪不僅已經被扣押相當長之時間,2.且船舶及其船員也持續暴露於對身體與安全上之危險。“the M/T “San Padre Pio” has not only been detained fo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but also that the vessel and its crew are exposed to constant danger to their
security and safety (paragraph 129 of the Order)。3.法庭還注意到,於2019年4月15日,尚發生對系爭船舶之武裝襲擊。因此,4.於附件七仲裁法庭組成之前,瑞士之權利確實存有難以挽回之損害,且迫在眉睫之風險。於此緊急情況下,法庭須依據公約第290條第5項規定採取緊急措施(臨時措施)“that there is a real and imminent risk of irreparable prejudice to the rights of Switzerland pending the constitution and functioning of the Annex VII arbitral tribunal” and “accordingly finds that the urgency of the situation requires the prescription of provisional measures under article 290, paragraph 5, of the Convention (paragraph 131 of the Order).。


裁定主文

以17票對4票
法庭依據《公約》第290條第5項,在附件七仲裁法庭作出判斷前,裁定以下緊急措施(臨時措施):
(1)如裁定書第139和140段所述,瑞士應以銀行擔保之形式,向奈及利亞提交總額為14,000,000美元之債券或其他財務擔保。
(2)特殊的是,法院還進一步裁定要求: 倘日後附件七仲裁法庭認為奈及利亞對系爭船舶之逮捕和拘留不違反公約的話,換言之,倘仲裁法院日後認為奈及利亞於2018年1月22日至23日,在EEZ所為之管轄權行使並不構成《公約》之違反的話,瑞士應確保系爭船舶船長以及三名高階船員於日後奈及利亞所進行之刑事訴訟程序中出庭。瑞士和奈及利亞兩國應於執行此項承諾時,真誠合作。( Switzerland shall undertake to ensure that the Master and the three officers are available and present at the criminal proceedings in Nigeria, if the Annex VII arbitral tribunal finds that the arrest and detention of the M/T “San Padre Pio”, its cargo and its crew and the exercise of jurisdiction by Nigeria in relation to the event which occurred on 22-23 January 2018 do not constitute a violation of the Convention. Switzerland and Nigeria shall cooperate in good faith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undertaking.)
(3)當瑞日提出前開(1)之債券或其他財務擔保,並簽發(2)之承諾後,奈及利亞應即釋放系爭船舶、船長與三名高階船員,並確保系爭船舶、貨物、船長與三名船員得離開奈及利亞所管轄之領土以及海域。


By Wan-Li YANG
2020/06/22

資料來源:
1.ITLOS: https://www.itlos.org/cases/list-of-cases/
2.Press Release
TODAY, 6 JULY 2019, THE TRIBUNAL DELIVERED ITS ORDER IN THE M/T
“SAN PADRE PIO” CASE (SWITZERLAND V. NIGERIA), PROVISIONAL
MEASURES
https://www.itlos.org/fileadmin/itlos/documents/press_releases_english/PR_290_En.pdf



國際海洋法法庭有關逮捕烏克蘭海軍船艦及軍人爭端之緊急措施裁定(烏克蘭訴俄羅斯)

國際海洋法法庭有關逮捕烏克蘭海軍船艦及軍人爭端之緊急措施裁定(烏克蘭訴俄羅斯)
Dispute Concerning the Detention of Ukrainian Naval Vessels and Servicemen (Ukraine v. the Russian Federation)乙案

2020/6/22
By Wan-Li YANG


壹【背景
據報導,2018年11月25日,俄羅斯邊防以烏克蘭海軍通過刻赤海峽(the Kerch Strait),對烏克蘭軍方開火,且扣押了三艘烏克蘭海軍艦艇(the Berdyansk, the Nikopol, and the Yani Kapu)以及逮捕了24名烏克蘭艦隊隊員,並導致三人受傷。

(俄羅斯內國法層次)
該案是在克里米亞(被占領地),由俄羅斯所的控制的法院以涉嫌非法過境罪名(illegal border crossing)逮捕了上開烏克蘭艦隊軍人,事後羈押於莫斯科看守所。

2019年1月24日,歐洲委員會議會( the Parliamentary Assembly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通過了一項決議,正式要求俄羅斯遵守《日內瓦公約》(the Geneva Convention)有關戰俘之規定,對待本件被俘的烏克蘭軍人。

貳【國際法層次
一、程序
2019年3月31日烏克蘭依據公約規定,向公約附件七仲裁法庭提訴。
2019年4月16日向國際海洋法法庭聲請緊急措施(臨時措施)。烏克蘭依據《公約》第290條第5項規定主張,於附件七仲裁法庭正式組成前,倘認有表面(初步)管轄權且情況緊急,則主張ITLOS得管轄先行受理本件緊急措施之聲請。

二、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裁定
烏克蘭就上開案件,向國際海洋法法庭(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ITLOS) 聲請緊急措施(臨時措施),要求:1.俄羅斯聯邦釋放被俘的海軍船隻並將其交還烏克蘭,以及 2.中止對24名被逮捕羈押之烏克蘭軍人的刑事訴訟程序,將渠等釋放並允返回烏克蘭。

(一)有無緊急措施之管轄權
ITLOS認為對本案有Prima facie jurisdiction
法庭於2019年5月29日之裁定指出,本案法庭認為有符合《公約》第290條第5項規定,而得受理緊急措施之聲請,但它不用對烏克蘭向仲裁法庭提交之案件具有管轄權。簡言之,ITLOS依循ICJ前例,就緊急措施之聲請,認為只須要有表面證據而符合第290條之要件即可,不用對實體爭議具有管轄權。

(二)軍事行動與執法行為之區別
第298條第1項(b)段之適用與否
Declarations made under article 298, paragraph 1(b), of the Convention
公約第298條第1項(b)段規定
第298條【 適用第2節的任擇性例外】
一、一國在簽署、批准或加入本公約時,或在其後任何時間,在不妨害根據第1節所產生的義務的情形下,可以書面聲明對於下列各類爭端的一類或一類以上,不接受第2節規定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程序:
(b): 關於軍事活動,包括從事非商業服務的政府船隻和飛機的軍事活動的爭端,以及根據第297條第2和第3項不屬法院或法庭管轄的 關於行使主權權利或管轄權的 法律執行活動的爭端;
俄羅斯主張本案為軍事活動,烏克蘭則加以反駁,認為本件爭端並非軍事活動,而是執法行為,不應排除第290條之適用。

軍事行動與執法行為之區別
法庭認為,本案雖爭端提交給附件七仲裁法庭決定,惟本件爭端是否涉及軍事活動,法院認為,軍事行動與執法行為之區別不能僅依據系海軍船艦還是執法船隻做判斷,也不能僅依據行動之特徵來做區別,須根據個案不同之情況,依行動之性質做客觀判斷(Such a distinction “must be based primarily on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ies in ques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in each case” (paragraph 66 of the Order of Provisional Measures, 25 May 2019 )。

第一,依據雙方所供之資料與證據,本案係因烏克蘭海軍通過刻赤海峽(the Kerch Strait)所為之逮捕。一般而言,不能僅因軍艦通過海峽,就認為此依通過本身即為軍事活動,而且依據《公約》,無害或過境通過之自由適用於所有船舶。( “it is difficult to state in general that the passage of naval ships per se amounts to a military activity” and that “[u]nder the Convention, passage regimes, such as innocent or transit passage, apply to all ships” (paragraph 68 of the Order)。


第二,本件爭議之核心乃: 雙方對Kerch海峽過境制度有不同之解釋,而此爭議本質上就不是軍事上之爭議( “at the core of the dispute was the Parties’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gime of passage through the Kerch Strait” and that “such a dispute is not military in nature” (paragraph 72 of the Order). 。

第三,況俄羅斯在逮捕過程中還使用了武力,俄羅斯該武力之使用至為相關,該武力似屬於執法行動中使用強制力、而非軍事行動中使用武力(The Tribunal states that “the context in which such force was used is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and that “what occurred appears to be the use of force in the context of a law enforcement operation rather than a military operation” (paragraphs 73 and 74 of the Order)。

第四,因此法庭認為,2018年11月25日事件,證明了俄羅斯對烏克蘭海軍船艦採取的是執法程序中之逮捕及拘留,佐該國事後對烏國軍人之追訴行動等,再次證實了俄羅斯行動之本身即具有執法的本質。[“suggest that the arrest and detention of the Ukrainian naval vessels by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ook place in the context of a law enforcement operation” (paragraph 75 of the Order). The “subsequent proceedings and charges against the servicemen further support the law enforcement nature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paragraph 76 of the Order)]。
據此法院認為本案不適用公約第298條第1項(b)款。

(三)本件是否符合緊急情況之要件
1.聲請人主張的權利的合理性

法庭指出,就烏克蘭所循保障之權利是否合理乙節,認為:
烏克蘭是依據《公約》以及一般國際法,主張享有軍艦以及海軍輔助船艦與軍人之豁免權(“the rights claimed by Ukraine are rights to the immunity of warships and naval auxiliary vessels and their servicemen on board under the Convention and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paragraph 96 of the Order)。法庭認為,系爭船艦為《公約》第29條所指之軍艦、以及第96條使用於非商務活動的國營船隻。因此烏克蘭根據《公約》第32、58、95和96條主張權利為合理(該命令第97段)。
至於船上的24名軍人分別為烏克蘭軍事以及安全人員。儘管其豁免權之性質與範圍可能需要進一步判斷,但法庭認為,烏克蘭要求保護該24名人員所享有之豁免權為合理( “the 24 servicemen on board the vessels are Ukrainian military and security personnel. While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ir immunity may require further scrutiny, the Tribunal considers that the rights to the immunity of the 24 servicemen claimed by Ukraine are plausible” (paragraph 98 of the Order)。

2.難以彌補之真實、緊迫危險
Real and imminent risk of irreparable prejudice
(《公約》第290條第5款之適用)

除非法庭認為在仲裁法庭成立前,對當事方之權益可能存在真實而迫切之危險,而恐造成難以彌補之損害,否則ITLOS不能裁定准予採取緊急措施(“unless it considers that there is a real and imminent risk that irreparable prejudice may be caused to the rights of parties to the dispute before the constitution and functioning of the Annex VII arbitral tribunal”
(paragraph 100 of the Order)。

 因此引用 ARA Libertad乙案指出,根據《公約》第29條之定義,軍艦是懸掛該旗幟國家的主權一種形式。且得反映在《公約》與一般國際法所享有之豁免權上。任何影響軍艦豁免權之行動,都可能嚴重損害一國之尊嚴與和主權,且有損國家安全之虞(“a warship, as defined by article 29 of the Convention,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e State whose flag it flies’”. It adds that “[t]his re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immunity it enjoys under the Convention and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any action affecting the immunity of warships is capable of causing serious harm to the dignity and sovereignty of a State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undermine its national security” (paragraph 110 of the Order)。因此,俄羅斯之行動可能有烏克蘭所主張之: 造成難以挽回之損害。

況俄羅斯持續剝奪烏克蘭軍人之自由,也同時引發人權上之關切。因此法庭認為本件有難以彌補之真實、緊迫危險,須依據《公約》第290條第5項採取的緊急(臨時)措施。

(四)ITLOS所擬之臨時措施
法庭表示: 法庭得依據《公約》第290條第1項規定,採取認為適當之任何臨時措施,以維護爭端當事方各自之權利。

1. 19票比1票
法院認為本案之情況,採取臨時措施系屬適當的,遂要求俄羅斯釋放三艘烏克蘭海軍艦船以及24名被捕之烏克蘭軍人,允渠等返回烏克蘭,以維護烏克蘭所主張之權利( “considers it appropriat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present case to prescribe provisional measures requiring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o release the three Ukrainian naval vessels and the 24 detained Ukrainian servicemen and to allow them to return to Ukraine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rights claimed by Ukraine” (paragraph 118 of the Order of Provisional Measures, 25 May 2019 )。

2.但認為無必要要求俄羅斯停止對此24名被捕之烏克蘭軍人之刑事訴訟程序,也沒有必要限制俄羅斯提起其他新訴訟(“does not consider it necessary to require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o suspend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the 24 detained Ukrainian servicemen and refrain from initiating new proceedings” (paragraph 119 of the Order).命令第119段)。

19票比1票
3.而且令雙方採取避免可能加劇或擴大爭端之行動,且將案件提交公約附件7仲裁法庭裁決( “to order both Parties to refrain from taking any action which might aggravate or extend the dispute submitted to the Annex VII arbitral tribunal” (paragraph 120 of the Order)。

19票比1票
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裁定命兩國應於於2019年5月25日前,向法庭提交裁定第121段所述之初次報告(向法庭提交執行上開裁定之報告)。

三、仲裁法庭部分
PCA
事後烏克蘭向PCA提交仲裁,惟該案目前PCA仲裁程序停止中(Pending)尚無實體判決、仲裁判斷。

2020/6/22
By Wan-Li YANG

資料來源:
1.https://www.ukrinform.net/rubric-polytics/2752938-itlos-appoints-three-arbitrators-in-ukraine-v-russia-case.html
2. Case Concerning the Detention of Three Ukrainian Naval Vessels (Ukraine v Russian Federation), https://law.nus.edu.sg/cmlcmidatabase/case-concerning-detention-three-ukrainian-naval-vessels-ukraine-v-russian-federation
3.ITLOS: https://www.itlos.org/cases/list-of-cases/
4.PCA: https://pca-cpa.org/en/cases/
5. CASE CONCERNING THE DETENTION OF THREE UKRAINIAN NAVAL VESSELS
(UKRAINE v. RUSSIAN FEDERATION)
Request for the prescription of provisional measures, 25 May 2019,
 https://www.itlos.org/fileadmin/itlos/documents/cases/case_no_26/C26_Order_25.05.pdf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法律常見問題集06如何聲請監護宣告

法律常見問題集06   

13如何聲請監護宣告

壹、監護宣告
如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不能與他人溝通或不瞭解他人表達的意思(民法第 14 條第 1 項明定,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者)。例如,長期昏迷、植物人、嚴重的智能障礙或精神疾病等等,可聲請法院對其為監護之宣告。

貳、聲請人
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即父母、祖父母、子女、孫子女、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等)、最近一年有共同居住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直轄市、縣(市)政府或社會福利機構。

參、管轄法院
向應受監護宣告人之住所地或居所地的地方(少年及家事)法院提出聲請。例如在高雄可向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提出聲請。

伍、所需文件
(一) 聲請狀。(可參酌司法院全球資訊網/書狀範例/貳、少年及家事)
(二) 應受監護宣告之人、聲請人、擬擔任監護人及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人的戶籍謄本各 1 份。
(三) 應受監護宣告之人的醫生診斷證明或殘障手冊影本。
(四) 其他法院要求提出的文件。
(五) 聲請人可向法院推舉監護人或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人之人選,並應檢附「同意書」及「親屬系統表」。

伍、費用
依家事事件法第 97 條準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繳納聲請費用新臺幣 1,000 元。

陸、其他司法院提供之注意事項
(一) 法院為監護宣告之審理,會委請專業醫師為鑑定,鑑定費用需由聲請人預納。
(二) 法院裁定監護宣告後,監護人及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人應於 2 個月內,聯名將受監護宣告人之財產清冊呈報法院;法院因監護人聲請,認有必要時,可延長陳報期間。(民法第 1113
條準用第 1099 條)
(三) 監護人不可拿受監護宣告人的財產去投資股票、基金等;如果要處分受監護宣告人的不動產,要另外向法院聲請許可。(民法第 1113 條準用第 1101 條)
(四) 如果監護人不能勝任監護職務,可向法院聲請辭任,或由其他利害關係人向法院聲請改定監護人。(民法第 1113 條準用第1106 條及第 1106 條之 1)

資料來源:
司法院網站 如何聲請監護宣告
https://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8/09-%E5%A6%82%E4%BD%95%E8%81%B2%E8%AB%8B%E7%9B%A3%E8%AD%B7%E5%AE%A3%E5%91%8A(1050407).pdf

https://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8-1.asp
聲請前請務必向司法院全球資訊網查詢相關之判決,可上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查詢判決。
判決書查詢: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聲請監護宣告聲請狀可參考司法院書狀範例:
https://www.judicial.gov.tw/assist/assist03-06.asp

相關參考法條: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民法第14條第1 項定有明文。又按「法院應於鑑定人前訊問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但有礙難訊問之情形或恐有害其健康者,不在此限。監護之宣告,非就應受監護宣告之人之精神或心智狀況訊問鑑定人後,不得為之。鑑定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具精神科經驗之醫師參與。」,家事事件法第167 條定有明文。

按「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監護宣告之裁定,應同時選定監護人及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
人,並附理由」,為民法第1111條第1 項、家事事件法第168 條第1 項所明定。


Wanli YANG
2019.1.12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 (草案)筆記

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 (公約草案)筆記


壹、背景


2018年6月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第51屆大會審議通過了「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草案,草案第11條第1項通過2019年8月1日在新加坡舉行首次開放簽字,另外草案也將提交第73屆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
「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紐約公約)後,有關調解協議之可執行性議題,尚未有統一的國際規則,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 UNCITRAL )爭議解決工作組會議,遂通過了「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草案(以下簡稱“草案”),2018年6月,於第51屆大會審議通過。


貳、立法例


各國關於調解和解協議之「執行」,可分為三類:
1.當作一般「契約」。
將調解協議視為契約,則其效力如同普通之契約協議之文件,對當事人之強制執行力低於法院判決以及仲裁判斷。
2.經過一定程序轉化為法院判決。
例如「歐盟調解指令」規定如果當事人均同意,經調解所達成之和解協議可具有可執行性,並藉法院確認之方式執行。
美國「科羅拉多爭議解決法」也規定:「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如是書面形式,且各方均簽字,則任何一方或其代理人均可向法院申請,將該協議作為法院的命令從而具備可執行性。」
大陸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調解協議達成後,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應當在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30日內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
3.視為仲裁判斷或經過一定程序轉化為仲裁判斷。
例如,美國加州「民事訴訟法」規定,如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且和解協議採用書面的形式,調解員和當事人均在該協議上簽字,則該協議可以被視為合法組成的仲裁庭作出的仲裁判斷,與仲裁判斷具有同等效力。
例如,大陸「仲裁法」規定:「當事人申請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議的結果製作裁決書。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参、現行調解所存問題


將調解協議轉化為法院判決時,除非國家間有承認和執行法院判決之雙邊或多邊條約,否則較難得到執行。如轉化為仲裁判斷,雖可「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紐約公約)執行,但須要有有效之「仲裁協議」,且仍需要承擔仲裁的費用。依據「中國貿促會總會」商事法律服務中心郭濤之研究,他指出「北京京德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太原戴德勒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執行複議裁定書案」當中,北京高等人民法院認定「仲裁法」僅允許提起仲裁後調解,而濟南仲裁委員會所作出的「仲裁調解書」依據的「調解協議」是雙方在申請仲裁之前所簽訂,加上整個仲裁過程中也沒有調解過程,所以該「仲裁調解書」未符仲裁法,而不予執行。他並表示英國等國判例也曾表明類似之態度,倘提起仲裁前已達成和解,說明爭議不存在、仲裁基礎也不存在。


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起草工作


為統一各國之實踐,並使調解、和解協議具可執行性,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於2014年開始了公約之研究與起草工作。草案值得注意郭濤指出下列幾點
1.作為判決或仲裁判斷執行之「調解和解協議」不在公約適用範圍內。
公約將可能在目前的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和仲裁調解書(判斷)外,創設全新制度。 
當事人無需存在事先之書面調解條款或調解協議。此與仲裁的要求不同。
2.申請執行和解協議,需要證明該和解協議產生於調解。草案僅舉了證明調解過程之幾種形式,例如調解員簽字、調解機構證明等。 
3.調解和解協議做出後,可直接在其它公約成員國聲請「執行」(民事強制執行)。


資料來源:
1.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 (公約草案),https://uncitral.un.org/zh/texts/arbitration
2.中國貿促會總會商事法律服務中心郭濤,簡析《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草案(1),2018-07-17,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3387/2018/0717/1034422/content_1034422.htm
3.中國貿促會總會商事法律服務中心郭濤,簡析《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草案(2),2018-07-17,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3387/2018/0717/1034423/content_1034423.htm


By Wan-Li YANG
2018/12/21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資訊取得權--Access to relevant files(卷證接近權)


資訊取得權--Access to relevant files(卷證接近權)

最高法院判決指出依聽審原則法理基礎所衍生被告之資訊請求權,辯護人於審判中得檢閱卷宗及證物」」認為閱卷權屬被告辯護權之一。因此何謂「資訊請求權」有研究必要。

在歐洲人權公約(ECHR)體系下,資訊請求權之討論,出現在公約第6條以及公約第10條,而與最高法院上開閱卷、資訊請求有關者,乃公約第6條有關公正審判之規範。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525號刑事判決要旨為:依聽審原則法理基礎所衍生被告之資訊請求權,辯護人於審判中得檢閱卷宗及證物」,而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1項之武器平等以及第6條第3b款之資訊取得權(卷證接近權,Access to relevant files卷證接近權)得與此刑事判決一起進行比較與討論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1項之武器平等:

歐洲人權法院認為限制被告閱卷可能會同時違反武器平等原則以及卷證接近權(Matyjek v. Poland, 判決第65; Moiseyev v. Russia, 判決第217)必要時,提供相關文件複印本給當事人,亦是公平審判之重要方式之一,倘無法確保資訊接近權可能也會同時違反武器平等原則(Beraru v. Romania, 判決第 70)。當限制被告或其律師之資訊接近權(卷證接近權)時,為確保辯護權,也不能妨害證據之提出與調查程序,俾使被告或其律師在審判程序中有機會對該等證據予以答辯(Öcalan v. Turkey, 大法庭判決第140)

歐洲人權公約6條第3b款之資訊接近權:
公約第6條第3b款在於確寶被告之卷證接近權以及證據揭示程序,往往與公約第6條第1項武器平等原則重疊(Rowe and Davis v. the United Kingdom, 大法庭判決第59; Leas v. Estonia, 判決第76)。當然被告並不一定絕對賦予直接接近卷證之權,但必須使被告知道他的案件中有多少資料,確保被告有此充分之訊息(Kremzow v. Austria, 判決第52),此外,如果限制被告直接閱卷,也不能妨害證據之提出與調查程序,俾使被告或其律師在審判程序中有機會對該等證據予以答辯(同上Öcalan v. Turkey乙案)。益且,被告自行答辯而無律師為其辯護時,拒絕被告閱卷則侵害被告之防禦權 (Foucher v. France, 判決第3336)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525號刑事判決要旨:
依聽審原則法理基礎所衍生被告之資訊請求權,辯護人於審判中得檢閱卷宗及證物,此閱卷權固屬於被告辯護權利之一,惟法院於審判中對於錄音、錄影等證物,如已以適當之設備,顯示其聲音、影像,以究明筆錄所載之陳述內容與錄音或錄影之內容是否相符,縱未再准予被告之辯護人於審判中轉拷刑事案件卷附證人之警詢、偵訊之錄音、錄影光碟之聲請,難認因此影響辯護權之有效行使。」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447號刑事裁定要旨:
被告聽審權屬於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一(司法院釋字第482號解釋參照),其內涵包括資訊請求權(請求獲得充分訴訟資訊)、表達請求權(請求到場陳述或辯明訴訟上意見)、注意請求權(請求注意被告陳述及表達)等等,但並非不得以法律為合理、正當規劃或限制,例如:某些案件類型,審理法院不經言詞辯論、陳述(即不需當事人到場辯論、陳述),即得逕為裁判。具體以言,諸如: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1項(即裁定,除因當庭之聲明而為之者,應經訴訟關係人之言詞陳述外,均以書面審理,專據案卷之訴訟資料予以裁定)、第302條至第304條(即免訴、不受理及管轄錯誤判決)、第444條(即非常上訴判決)、第449條(即簡易程序判決)、第455條之42項(即協商判決)等等,即為適例,此乃立法機關自由形成的範疇,要屬「立法裁量」權限,並未違反人民訴訟權的保障,與憲法尚無牴觸。刑事訴訟法上的再審,乃屬非常程序,本質上係為救濟原確定判決之認定事實錯誤而設置的制度,與通常訴訟程序有別,亦因其為非常程序,要不免與確定判決安定性的要求相違。因之,再審聲請程序,屬於裁定程序,原則上,毋須經當事人的言詞辯論;除非法院於裁定前,「認為有必要者」,才要調查事實,乃係例外(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參照)。是在聲請再審程序,法院是否開庭調查,係賦與法官基於案件的具體情況而為裁量,此屬「司法裁量」權限。而此項裁量權的行使,苟無違背法律規定及顯然濫用權限的情形,自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


By Wan-Li YANG 2018/12/11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3項e款受通譯無償翻譯之權 --以Vizgirda v. Slovenia (2018)為例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3項e款受通譯無償翻譯之權 --以Vizgirda v. Slovenia (2018)為例

前言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3e款規定,如被告不能理解或使用法庭所用語言,可以請求通譯無償協助。此項權利的起算時點,只從被訴時起算。因此,在Kamasinski v Austria1989,法院認為,系爭口譯員必須於準備程序出庭協助,但在警察詢問階段則否。而口譯員無需翻譯每個字,只需要足夠使被告能充分瞭解所被控內容,以便答辯即可。比較本項de款,本款規定「無償」(free)提供通譯協助的義務,是不得附加條件(unqualified right),因此無論被告是否有能力支付此等通譯或翻譯費用,均應提供且此等翻譯、通譯提供義務,非但適用於言詞,更及於書面文件的翻譯。而在Cuscani v UK2002)乙案法院指出締約國法院「法官」有責任確保被告不會因通譯缺席而權益受損。

歐洲人權法院2018828Vizgirda v. Slovenia, 59868/08乙案
事實摘要
申請人為立陶宛國民,在斯洛文尼亞遭逮捕並經判處徒刑,遂向歐洲人權法院指稱斯國於審判期間,開庭未提供立陶宛語通譯,相關司法文書也未翻譯成立陶宛語,僅提供申請人俄語協助,但申請人理解俄文不易,致未能有效為自己辯護,因而主張斯國侵害其公約第6條第1項與第3項之權益。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規定
61項本文規定「在決定某人的公民權利和義務或者在決定對某人確定任何刑事罪名時,任何人有理由在合理的時間內受到依法設立的獨立而公正的法院的公平且公開的審訊。」
6條第3項規定凡受刑事罪指控者具有下列最低限度的權利:
(a) 以其所瞭解的語言立即詳細地通知被指控罪名的性質以及被指控的原因;
(b) 應當有適當的時間和便利條件為辯護作準備;
(c) 由其本人或者由自己選擇的律師協助替自己辯護,或者如果無力支付法律協助費用者,則基於公平利益考慮,應當免除其有關費用;
(d) 詢問不利於己之證人,並在與不利於己之證人具有相同的條件下,讓有利於己之證人出庭接受詢問;
(e) 如果不懂或者不會講法院所使用的工作語言,可以請求免費的通譯協助翻譯。
一般原則
歐洲人權法院表示就訴訟有關當局,特別是內國法院,有責任確保公平審判,並應指定通譯協助被告。此責任,並不限於外國被告明示提出聲請之情形,而是當局在有理由懷疑被告對該訴訟程序所使用之語言不夠熟練時,就負擔有此一責任,而不待聲請。本案,當局在決定提供第三語言,而非被告之母語協助前,應先確定被告對該第三語言之掌握能力,又倘被告有掌握該第三語言之基本能力,此事實本身也不應禁止該個人能藉由通譯獲得其母語協助之權益,俾利其行使充分辯護之權。申請人享有其所能理解之語言被告知相關權益以及被訴罪行之權利。
關於任命俄羅斯文通譯的原因
本案並無跡象顯示,在審判或調查期間當局已提供受立陶宛語翻譯協助之可能性,本案僅在二審程序,內國法院才透過立陶宛語通譯的協助詢問了一些問題,除此以外,沒有再採取進一步措施。雖然斯國主張本案發生時,法院並無登記有案之立陶宛通譯員,且當時該等語言只能從立陶宛大使館得到協助,歐洲人權法院就此指出:事後的二審程序,斯國已經能提供立陶宛語之翻譯,斯國沒有提出令人信服之理由來說明為何不能請立陶宛語翻譯來協助;內國法院的判決是基於申請人能理解俄語並能以俄語進行訴訟之假定作出。斯國當局並未明確核實申請人的俄語能力,從未諮詢申請人是否能理解俄語、以俄語有效地辯護。因此歐洲人權法院不採信斯國此部分論點。
關於申請人的俄語理解程度
歐洲人權法院指出,本案調查程序以及開庭程序均未予以錄音,亦無其他證據可以確定申請人之俄文程度,在沒有得以核實之情況下,申請人在警察調查期間以及法官訊問過程中所表現出之缺乏合作態度,至少可某程度呈現出其以俄文答辯之困難。申請人在開庭時所做的一些相當基本的陳述,可能是因使用俄文所致,因此不能認為被告已經得以有效地辯護。儘管申請人似乎能使用並理解部分之俄語,但歐洲人權法院認為並未發現確定申請人使用俄語之能力得足以確保本案程序之公正性。
斯國主張申請人並未提出聲請
根據斯國內國法,申請人有權獲得母語協助翻譯(the applicant was entitled to interpretation in his native language),且當局有義務告知該項權利,並予以記錄。本案並無跡象現示斯國當局已遵守此等規定。歐洲人權法院認為,斯國並未作此權益告知(notification of the right to interpretation),且申請人是外國人本有其弱勢,其在逮捕前方才剛抵達斯國、並遭逮捕,再佐以其對俄語之有限能力,得以理解申請人未提出陳情以及未聲請母語通譯之背景情形。

結論
綜上,本案無法證明申請人已經獲得語言協助,而得使其積極參與審判程序並有效辯護,此情已足使整個審判變得不公平,而以5票對2票判決斯國違反公約第6條。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民選代表言論自由之保障--歐洲人權法院Castells v Spain乙案


民選代表言論自由之保障--歐洲人權法院Castells v Spain乙案
歐洲人權法院Castells v Spain (1992) App 11798/85乙案,處理了關於民意代表的政治言論有關議題。本案的申請人是支持巴斯克地區(the Basque region)獨立的一位西班牙參議員,他的文章刊登於某周刊上,其中因涉及對政府以及公務員的侮辱性評論(insulting comments),包括批評政府沒有確保巴斯克地區公民之安全,並指責政府官員參與謀殺異議者等,因而被西班牙檢方起訴。就此申請人以西班牙違反歐洲人權公約第10條之規範而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出救濟。

公約第10條第1項規定言論自由之保障,同條第2項也明定行使此項自由時同時負有義務和責任,須接受法律所規定且為民主社會所必需之程序、條件、限制或懲罰之約束,這些拘束包括出於基於國家安全、領土完整或者公共安全的利益,為了防止混亂或者犯罪,保護健康或者道德,為了保護他人的名譽或者權利,為了防止機密情報遭洩漏,或者為了維護司法官員的權威與公正等因素。

歐洲人權法院認為,此西班牙議員批評政府政策而被訴「刑事誹謗罪」,隨後並判處1年零1日徒刑,西班牙政府侵害申請人(議員)公約第10條之言論自由權,理由主要如下。

法院指出依據公約第10條第2項規定,對於言論之限制須依據法律規定,且須為民主社會所必需,並具備第2項所述各該合法目的。本案歐洲人權法院認為西班牙對申請人言論之限制,雖然是依據西班牙刑法之規定予以處罰(符合①要件),且認同西班牙政府之為保障國家安全以及為了保護他人的名譽與權利之主張(符合要件),但最後歐洲人權法院認為此處罰仍非出於民主社會所必須(necessary in a democratic society),法院認為言論自由之重要性,對民選的民意代表尤甚,因為民意代表必須代表選民並捍衛自己利益,何況申請人為當選之民意代表且為反對派人士,因此應就此進行密度最高的審查。此外,與一般公民相比,政府容忍他人批評之範圍應該比一般個人所能容忍之範圍更廣,因此,政府必須節制使用刑事制度來壓制對它的批評,因為「政府所據之主導地位使其有必要在訴諸刑事訴訟時予以克制,特別是在有其他方式可以回應其對手或媒體的無理攻擊以及批評時」(“the dominant position which the Government occupies makes it necessary for it to display restraint in resorting to criminal proceedings, particularly where other means are available for replying to the unjustified attacks and criticisms of its adversaries or the media.” [para. 46])。
最後歐洲人權法院一致認為西班牙違反了公約第10條之規範。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罪刑法定原則與合併定應執行刑-Koprivnikar v. Slovenia乙案歐洲人權公約第7條之適用

罪刑法定原則與合併定應執行刑
-Koprivnikar v. Slovenia乙案歐洲人權公約第7條之適用




罪刑法定原則歐洲人權公約第7條第1項規定:「任何人之作為或不作為,在其(行為)發生時,依據本國內國法或國際法不構成刑事犯罪者,不得認為其有任何罪刑。所處刑罰不得重於犯罪時所適用之刑罰。」


Koprivnikar v. Slovenia
本案歐洲人權法院法院(ECtHR)就Slovenia內國法院在數罪合併定應執行刑時,是否有遵守此罪刑法定原則以及「合法性原則」(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進行審查。


事實摘要
申請人涉嫌觸犯殺人等3罪,並分別以三件不同之判決確定,其中殺人罪之最高法定刑為30年有期徒刑。根據Slovenia 2008年刑法有關條文之解釋,Slovenia內國法院隨後對3案之合併定應執行刑為30年。申請人遂轉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出申訴,申請人主張Slovenia的2008年刑法規定最多僅得量處20年而非30年有期徒刑,因此判決合併定應執行行之結果違反了公約第7條規定。


判決理由
ECtHR審查本案認為,第一、Slovenia內國法已經明確規定了刑罰之上限,結果內國法院就數罪合併之量刑超過此限制而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合法性原則。本案法院在判決書第55段指出:
“雖然根據刑法規定,申請人不應遭量處合計超過20年之有期徒刑,但合併定應執行刑時卻規定應超過每一件個別判決之刑度,因此申請人被合併定應執行刑為30年......法院指出,此問題是由於Slovenia的立法機構未於2008年刑法中,就整體合併定應執行刑之結果作進ㄧ步之規定。遑論,如此立法空白長達三年期間...... Slovenia政府無法提出正當理由來說明此點。”
第二、內國法院量刑應依據「最有利於被告原則」,即最高僅得量處20年有期徒刑,以符合明確性原則。本案Slovenia內國法院卻對申請人合併量處了更重之刑罰。


本案之重要性
ㄧ、本案為歐洲人權法院首次申請人主張適用公約第7條規定成功申訴之案例。
二、也是公約第7條,就「刑罰」(penalty)以及輕罰優先原則(lex mitior)適用於數罪合併定應執行刑(the calculation of an overall sentence)之程序。

資料來源:
Koprivnikar v. Slovenia, no. 67503/13, 24 January 2017.


20180723
By Wan-Li YANG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公共場所隱私權之保障與媒體自由_Von Hannover v. Germany案讀後摘要


公共場所隱私權之保障與媒體自由_Von Hannover v. Germany案讀後摘要

壹、Von Hannover v. Germany (2004)
歐洲人權法院第三庭在Von Hannover v. Germany(2004)乙案,摩洛哥公主卡羅琳因在公眾場所遭到媒體未經許可偷拍併公佈刊登這些照片於雜誌上因而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出申訴。

"53.  In the present cas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publication by various German magazines of photos of the applicant in her daily life either on her own or with other people falls within the scope of her private life."

"59.  Although freedom of expression also extends to the publication of photos, this is an area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reputation of others takes on particular importance. The present case does not concern the dissemination of “ideas”, but of images containing very personal or even intimate “information” about an individual. Furthermore, photos appearing in the tabloid press are often taken in a climate of continual harassment which induces in the person concerned a very strong sense of intrusion into their private life or even of persecution."

"61.  The Court notes at the outset that in the present case the photos of the applicant in the various German magazines show her in scenes from her daily life, thus involving activities of a purely private nature such as engaging in sport, out walking, leaving a restaurant or on holiday. "

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所規定「私人生活」之保障,即非限定於特定空間或場所,而係取決於該私人活動之本質是否為公約所欲保障之範圍而定。

"76.  As the Court has stated above, it considers that the decisive factor in bal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private life against freedom of expression should lie in the contribution that the published photos and articles make to a debate of general interest. It is clear in the instant case that they made no such contribution, since the applicant exercises no official function and the photos and articles related exclusively to details of her private life."

歐洲人權法院對如何適用權衡原則,在私人生活保障與媒體自由兩者間予以權衡,所提之判斷標準為「公益辯論原則」。媒體「攝影」或報導文章,是否具有足以促進社會大眾對於一般公共事務的辯論而定。

 

貳、Von Hannover v. Germany(NO.2)[GC](2012)

(Applications nos. 40660/08 and 60641/08)

歐洲人權法院大法庭於2012年之判決,提出權衡原則的五點判斷標準。


private life:   at para. 85-99

freedom of expression: at para.100-107

The criteria relevant for the balancing exercise: at para. 108

 

"108. Where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being balanced against the right to respect for private life, the criteria laid down in the case-law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present case are set out below."

(α) Contribution to a debate of general interest

(β) How well known is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what is the subject of the report?

(γ) Prior conduct of the person concerned

(δ) Content, form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publication

(ε)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 photos were taken

 
參、釋字第 689 號
參見釋字第689號大法官葉百修之協同意見書

資料來源:
判決全文參見歐洲人權法院判決資料庫(HUDOC database)









20180410
BY Wanli YANG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國際人權法之歷史片羽

國際人權法之歷史片羽
一、國際人權法之定義:
本處指狹義的UDHR, ICCPR, ICESCR所涵蓋的人權。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之國際法主要特徵:
(一)國際法之主體:國家。
個人:國際法的客體(概觀,p2)。
侵害外國人人權,所應負擔之責任為國家責任,個人無法直接向該侵權國家主張權益,需透過外交手段、國際仲裁等加以解決。必須透過法律擬制( legal fiction),個人在他國遭到權益侵害,等同於該個人所隸屬之國家遭權益侵害,此國家得代表其國民主張實體權遭侵害。(概觀,p15。)當代國際法理論,個人已經可以任國際法主體,因此第二次大戰前此等理論,已有所改變,先此敘明。

(二)人道主義干預:於過去常遭濫用而成為入侵之藉口。
(三)國家只有可能透過條約限制主權,除此以外不受國際法規範。
(四)國際聯盟:
1.除國際聯盟公約第22條(託管)以及第23條(勞動條件)以外,未包含人權議題。
2.少數民族保護體系:
(1)定義:消極地不歧視少數民族,積極地必須維持其種族、宗教與語言之完整性。
(2)非訂於國際聯盟公約。
(3)乃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之其他條約出現此等保護條款。例如: 1919年凡爾賽條約、波蘭條約(the Polish treaty)。而國際聯盟擔任這些條約是否履約之監督保證責,藉此發展少數民族控訴人權侵害事件之請願體制。此體制隨聯盟瓦解而消逝,迄冷戰結束後,新興民族興起,才開始再關注此議題。
(五)人道主義法。
人道主義法之發展遠比國際人權法還悠久,二戰之前主要發展之主題集中在: 為戰爭行為確立某些人道主義之法則,例如如何保護戰地之醫療人員與設施之1864年日內瓦公約。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國際法主要有下述改變:
(一)國際法之主體:不在只限於國家。
1.個人已經可以任國際法主體(此點仍有學者有不同看法)。
2. 個人之國際刑法之責任能力。關於個人是否應該因為違反國際刑法,而負擔刑事責任?在紐倫堡以及遠東軍事法庭審判(Tokyo War Crimes Tribunals,東京法庭)過程中,均存在不同之意見,然原則上,均認為涉犯國際犯罪之個人,應受到刑罰。

(二)人道主義干預:
1.聯合國憲章第七章之權力。就大規模人權迫害事件,聯合國依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透過第七章下的權力,授權執行相關之強制措施。目前已經就庫德族、前南斯拉夫、海地、獅子山、東帝汶等相關決議中,採取強制措施。不過此等措施,仍不足以直接推論出當代國際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已經建立起"集體人道主義干預原則,"只能保守地說,朝此方向發展。(概觀,p4)。
2.聯合國安理會特別國際法庭。以處理大規模人權迫害事件。
(1)南斯拉夫國際法庭。
(2)盧安達國益法庭。

(三)人道主義法。
目前主要編於1949年日內瓦四公約以及附加議定書。
並與國際人權法交互發展。
不再限於暫時,而包括武裝衝突。

(四)聯合國的人權體制
(另文)

參考書目
國際人權概觀(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a Nutshell),2007年9月,國立編譯館主譯。
2017/11/26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12夏天冷氣室外機排除侵害訴訟二則判決比較

法律常見問題集05
12夏天冷氣室外機排除侵害訴訟二則判決比較
一、案例:
(一)2014年7月2日一則新聞指出: 夏天高溫一名婦人不滿鄰居的4台冷氣室外機,正對自己的窗戶,提起訴訟,經法官勘驗後,認噪音與溫度並未超標判決敗訴,經上訴也判決被駁回,全案定讞。
(二)2016年12月另則媒體報導:台北市某大樓6樓住戶在外牆架設鐵架裝冷氣,5樓鄰居不滿,提出「排除侵害」訴訟,士林地方法院審理後認為,除非大樓住戶做成決議,否則大樓外牆不得進行變更、加設等他用,判王男敗訴,應拆除冷氣及鐵架。

二、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103年度簡上字第173號)主要爭點:
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房屋後陽臺系爭冷氣機排放熱氣 ,因而影響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請求移動系爭冷氣機,然為被上訴人所否認,從而兩造之爭執之點即為系爭冷氣機是否散發熱氣及噪音致使上訴人健康及居住安寧遭受損害? 經上訴人舉醫療收據證明,然證人里長、房屋仲介、環保局函覆、法官到場勘驗等,法院認:未能證明被上訴人開啟系爭冷氣機將致上訴人房屋溫度上升,亦難謂上訴人頭痛頭暈、眼壓高、咳嗽出痰、夜晚無法安睡等病症係因被上訴人行為所致。結論:上訴駁回。

三、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104年度訴字第462號)主要爭點:
(一)原告起訴主張:
(1)、伊為系爭大樓5 樓房屋(下稱5 樓房屋)所有權人,被告為系爭大樓6 樓房屋(下稱6 樓房屋)所有權人,系爭大樓為公寓,外牆係兩造及其他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共有,被告擅自在6 樓房屋外牆設置如附圖A 所示之鐵架,及如附圖B 、C 所示之2 空調設備,系爭空調設備且設置在不得專有之系爭大樓C8主要樑柱上,系爭鐵架與空調設備均無權占有系爭牆面。
(2)、另系爭空調設備運轉之低頻噪音超過第二類管制區公告之夜間時段噪音管制標準,與所生之熱氣及振動,長期侵害原告及家人居住安寧與身心健康,曾以存證信函催告拆除系爭鐵架與空調設備未獲置理,爰依民法第179 條、第184 條、第767 條、第821 條、第793 條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
聲明:(1)被告應將系爭大樓6 樓外牆如附圖A 所示鐵架及如附圖B 、C 所示空調設備拆除並回復原狀,且將該部分外牆返還全體共有人。(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法院判決結果:
(1)原告主張被告設置系爭鐵架與空調設備之系爭牆面,為兩造及系爭大樓其他區分所有權人共有,被告否認之,並以系爭牆面經登記為其「專有部分」等語為辯。結論: 依民法關於區分所有建物之規定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相關規定以解,堪認系爭牆面應屬系爭大樓區分所有權人所共有,非被告之「專有部分」。
(2)原告主張被告擅自在系爭牆面設置系爭鐵架與空調設備,為被告否認,並以系爭大樓區分所有權人就外牆之管理與使用未有規約及決議,亦無法令禁止或限制外牆之使用等語為辯。法院認為:原告依民法第767 條第1 項中段、第821 條及第184 條第1 項前段等規定,請求被告拆除系爭大樓6 樓外牆如附圖A 所示之系爭鐵架及 如附圖B 、C 所示系爭空調設備 ,將系爭牆面回復如起訴狀所附照片相同外觀、材質之外牆,並將系爭牆面返還全體共有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3)原告起訴主張噪音與熱氣部分,法院認為本案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再論述。
因此本案主要是援引兩造之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相關規定處理,未再就噪音與熱氣有無之部分做判斷。
資料來源:
1.民事即時新聞,室外機噪音擾鄰 法官:忍忍吧-民視新聞,2014年7月2日,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v0LxNgJB0
2.黃捷,外牆掛冷氣挨告 法官判拆,自由時報,2016年11月29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056547。
3.判決書查詢: (台湾裁判文书网):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20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