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西方哲學讀摘

西方哲學讀書心得
=========================================================
西方哲學的分期問題 不同的哲學史觀, 亦略會出現哲學史不同分期的切割點。


西方哲學可簡略地分成五個主要時期,而各自有其主要課題或思考特式。此五個時期是: (一) 神話、傳說時期 - 由神話喻意時代到蘇格拉底出現之前。 這時期的哲學課題是「人的根源」及「情緒現象探究」。 哲學一點去說, 是「宇宙論」、「認識論」及「倫理觀」的初步分析。 (二) 古希臘哲學時期 - 由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的一段時間。 這時期的哲學漸成型並走向成熟。「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第的哲學部門正式出現。而「科學」之名, 在亞里士多德的領導下, 亦開始走向成為一門獨立學問之路。 (三) 中世紀哲學時期 - 由古希臘哲學時代息微至法國笛卡兒出現為止。這時是信仰探索最旺盛的年代, 但也是「非神學」的黑暗年代。神學(主要是指基督教)及相關的人生哲學課題,主導了一切的思想探究。 (四) 近代哲學時期 - 由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到尼采離世的1900年為止。這是哲學上,繼古希臘後的第二個黃金年代。哲學水平之高,更是後未有來者。 (五) 當代哲學時期 - 由尼采離世後所引起的回響到現在。 這時工業革命已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中間又曾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哲學分成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探討「人的生存意義」,結合文學、社會思潮等成一個陣營;另一個是專攻「哲學技術的探討」,結合數學、科學去展開新的探索。前者可簡約為是「存在主義」及「當代倫理學」, 而後者則是「分析哲學」及「科學哲學」。
希臘哲學 1. 對自然、宇宙、存在作一解釋 2. 形上學之初步建構 3. 倫理學、知識論之形成 方法:古典邏輯推論泰利斯 (624 - 546BC) 赫拉克里特斯 (535 - 475 BC) 巴門尼德斯 (544 - 501 BC) 蘇格拉底 (470 – 399 BC) 柏拉圖 (427 – 347 BC) 亞里士多德 (384 – 322 BC)
中古哲學 1. 神之論証 2. 唯名、唯實之爭奧古斯丁 (354 – 430 AD) 湯瑪士•亞基諾 (1225 – 1274)

啟蒙時代 1. 獨斷之形上學時期 2. 主觀哲學與客觀哲學之爭 3.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 方法:懷疑、推培根 【英】 (1561 – 1624) 笛卡兒 【法】 (1596 – 1650) 斯賓諾莎 【荷蘭】 (1632 – 1677) 箂布列茲 【德】 (1646 – 1716) 洛克 【英】 (1632 – 1704) 巴克來 【愛爾蘭】 (1685 – 1753) 伏爾泰 【法】 (1694 – 1778) 盧梭 【瑞士】 (1712 – 1778) 休謨 【蘇格蘭】 (1711 – 1776)
工業革命影響[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a period from 1750 to 1850 ___from wiki] 1.非農業人口成長、2.城市興起、3.資本累積、4.中產階級迅速擴張。

近代哲學 1. 形而上學之再造時期 2. 批判哲學 3. 精神哲學 4. 唯心(觀念)哲學體系之完成 5. 唯心唯物之對壘 方法:以構代推、批判、辯証法
康德 【德】 (1724 – 1804)、 黑格爾 【德】 (1770 – 1831)、 叔本華 【德】 (1788 – 1860)、 費爾巴克 【德】 (1804 – 1872)、 齊克果 【丹麥】 (1813 – 1855)、 馬克斯 【德】 (1818 – 1883)、 詹姆士 【美】 (1842 – 1910)、 尼采 【德】 (1844 – 1900) 、邊沁 Jeremy Bentham (1748~1832) 英國政治思想家﹑法學家﹑經濟學家﹐功利主義創始人。

當代哲學 1. 現象學 2. 實用主義 3. 存在主義 4. 分析哲學 5. 科學哲學 方法:分析、解構、語言、現象學、內省胡賽爾 【奧】 (1859 – 1938) 杜威 【美】 (1859 – 1952) 懷海德 【英】 (1861 – 1947) 克羅齊 【意】 (1866 – 1952) 羅素 【英】 (1872 – 1970) 卡西勒 【德】 (1874 – 1945) 雅斯培 【德】 (1883 – 1969) 維根斯坦 【奧】 (1889 – 1951) 海德格 【德】 (1889 – 1976) 沙特 【法】 (1908 – 1980)( Jean-Paul Sartre 主體中心論代表) ============================================================

前蘇格拉底時期: 所想的, 絕大部份是宇宙、物理學的問題。開始放棄神話,而代之以觀察、推敲及想像。他們會追問什麼才是物的原理、物的本質, 又發展了種種關於宇宙起源的初步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成果, 首推宇宙「一元論」和「原子論」。開始反省「人」的問題。 對人的「智力」現象作了些初步考察。於是, 在「自然、物質」以外, 為人類加添了「靈魂」及「不朽」的想法; 在「宇宙」的問題以外, 又加添了「邏輯」的批評; 在「什麼是本質」以外, 探討了「人生的目的與意義」。 這時期的主要課題如下: 1. 宇宙是什麼? 它是怎樣演變而來的? 有否永恆? 2. 如何才是合乎「理性」的想法? 3. 人是什麼? 在物質軀殼以外, 人還有什麼? 4.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蘇格拉底、 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於哲學留下最多的,是他做人及對哲學的態度、思考的方法及他對柏拉圖的影響。蘇格拉底自稱為思考的「催生使」, 並喜歡以「對話問答式」的方法去作提問及考察問題。他對「正義」及「法治」的信任, 則深深地影響了柏拉圖。柏拉圖的著作, 經常借用蘇格拉底的身份去說話, 以致那些話到底是誰的意思也變得模糊。

-----柏拉圖從世界「變動」之中找到「存有」(不變), 並由此推出他的「理念論」。 他的「理念論」從「形而上學」推廣至「倫理學」, 並順此推展至一個「反物質」的境地。柏拉圖的思想是「永恆」(無時間性)的。
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理想國」特點:1.視正義為社會和諧主要目標、2.主張單一正義(解釋上含蓋個人正義和城邦正義)、3.人的靈魂有三部分(理智、心靈和慾望)一正義之人是理智控制其他兩部份且每個部份各盡其責之人、4.城市有三部份(熱愛學問之人、士兵和工人)正義的城市:熱愛學問者統制其他兩者且每個人各盡其責之城市。5.熱愛學問之人(哲學家) 應該作為統治者因為只有他們瞭解什麼是善(應將城市託付與善方面議題的專家,而非政治家,因政治家是給與人們想要的東西來獲取權力,而非對他們有益的)
------但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卻不是這樣想。 假如說柏拉圖哲學的終極成就是在看不見的世界及「形而上學」上, 那麼, 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最終目的地, 就是具體真實生活與「科學」。 亞里士多德較之柏拉圖來說, 對“大自然”的物質世界更感興趣。亞里士多德同樣尊敬他的師傅柏拉圖,但他的名句,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卻道出他們師徒間要走的路是多麼的不同。 亞里士多德用「物質」與「形式」的二元方式, 去取代柏拉圖的「理念論」。 他又以「四因說」及「歸納法」去解釋世界事物的變化, 並從科學的觀察中找尋理據, 結束了柏拉圖式的“玄學”年代。


--------------------------------------------------------------





中世紀神學: 奧古斯丁與阿奎那中世紀哲學所探討的主要的課題是論証「神的存在」與及「罪惡的真實性」問題。 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及湯瑪士‧阿奎那。 奧古斯丁用的是柏拉圖的思想模式, 用「理型」(理念論)去解說「神」。 而相反, 阿奎那卻是屬於「亞里士多德學派」的。 這又涉及一場中古哲學的論戰。這場論戰, 就是「唯名」與「唯實」之爭辯。 原來,在探求「神的存在」的同時, 中古哲學家就不得不面對「原罪」的概念。 而在分析「原罪」的過程中, 哲學家就要顯示「共相」(Universal)的真實性及其(客觀)存在與否的證據。 於是, 由「共相」(普遍真實)的分析, 就會引出「唯名」與「唯實」之辯論。
------------------------------------------------------------


近代哲學(I): 培根、斯賓諾沙及伏爾泰近代哲學的開始, 是由培根與笛卡兒的哲學說起的。 培根是(近代)客觀哲學之父,與笛卡兒是(近代)主觀哲學之父。培根主張用歸納法, 重視經驗, 開創英國經驗主義的傳流。 笛卡兒: 他的方法論則是由「懷疑」作起點的, 直至懷疑到不可再懷疑處,才再建立其哲學系統。 他的「我思故我在」, 証明了「懷疑主體」不可被懷疑。 其對本體的認識, 開創了「主觀哲學」之路。笛卡兒之後是斯賓諾莎。 他是泛神論者, 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神的普遍表現, 故有「中國的莊子」的稱號。 他繼承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並說出: 「我存在, 並感知世界! 」之句。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社會契約論。箂布列茲與洛克(John Locke)大約同時代生存, 洛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 當人們在問: 「知識如何可能? 」 洛克說: 「人心尤如白紙! 」 說明了經驗對知識形成的重耍性。 此外, 洛克也對「知識如何可能? 」,經驗如何促成知識,亦作了一個詳細的分析[ps:劉宓慶於翻譯與語言哲學一書的緒論中表示:洛克John Locke的Of Words一書: “意義”源於”觀念”,”詞語”乃”觀念”的符號,人的觀念均源於後天的經驗。洛克乃觀念論的先驅。]。
-----箂布列茲是德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巨頭。 他用「單子論」解釋「物質」與「心靈」存有之區別。 他又認為「普遍語言」(純粹語言)可以解決一切形而上的問題。
-----伏爾泰的主要影響乃源自他的思考風格, 及他對「理智」的信任。 他的名言: 「我對你所說的,雖然不同意,但我對你說話的權利,卻絕對的尊重。」更直接啟動了法國的啟蒙運動。
----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以懷疑論者自居。對「自然狀態」學說存疑,也反對「社會契約論(洛克)。

-----------------------------------------------------------------
近代哲學(II): 康德與黑格爾 對「知識如何成為可能? 」作出了一場辯論,這也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理性主義:知識的可能在於人的理性;經驗主義:知識不能脫離經驗。理性主義(缺):忽略「知識」其實是要與「外界實在」相一致才有效; 經驗主義(缺):忽略「知識」沒有了「理性基礎」亦不可以,於是,乃有康德統一二者的理論出現。
------
(1)康德放棄了一貫「肯定外在實有」的說法, 改而從人的「知識限制」作一探討。 他要解決的問題是「外在觀念」與「內在概念知識」 如何能一致的問題。 康德探討了(先天)知性與理性的結構及其限制, 再進一步以道德為「實踐」理性之指導, 並完成了他的道德哲學系統。他的認識論, 從「客體性」向「主體性」發展,被稱為是哲學界中的「哥白尼式的回轉」。
康德:理性哲學 Vernunft(唯心論的方法論)
純粹理性: 求真。思考方法(要學習邏輯、思考方法)。
實踐理性: 求善。政治社會制度,所學邏輯要落實於社會制度等(沒談力學、物理、有機物理)。
純粹理性+實踐理性=絕對理性:美。絕對理性=絕對自由=判斷力,才能對美學判斷(美的社會制度、美的政治制度),絕對理性在於探討判斷力。
典型的唯心論。
------
(2)Hegel (1770-1831)。 在黑格爾眼中,康德的理論是一套「形式主義」的哲學 (即: 只從原則及形式上講,而在實際生活中卻沒有較具體的指引。) 而且康德的理論也說不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面。於是,針對康德所說,黑格爾就嘗試去說明「意識」、「精神」是如何發展的。 而最終他亦由精神的運作方式去闡述世界文化與歷史的進程,並完成了近代德國的唯心(觀念)體系。 (PS黑格爾專用語: 理念ideal,精神Geist)
Q人到什麼程度是自由? 康德: 理性。黑格爾用:精神。
精神哲學 Geist主觀精神: 邏輯學(內在世界如何做出正確判斷)。
客觀精神:自然哲學(理工)。完成主觀精神後,人必須客觀。思考方式必須不違背自然(談力學、物理、有機物理)。
主觀與客觀合一,方能達到:絕對精神(倫理學)
----------------------------------------------------------------
近代哲學(III): 叔本華與尼采、康德之前要提的,還有巴克箂及休謨。 而黑格爾之後則仍有馬克思。

(3)巴克箂以「存在即被感知」, 提出「感性」與世界的關係。
(4)史坦恩(1815生)

和諧社會定義(張道義譯,史坦恩著,國家學體系,p225-226)
4-1.柏拉圖強調的社會和諧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狀態,此理念本身錯誤。
4-2.不存在絕對的正確,不存在社會和諧的終極現象。
4-3.人類沒有能力思考絕對的善(GUTE)。
4-4.社會和諧的真實特性乃: 社會變動本身是否和諧=各種決定社會發展力量的和諧。
4-5.社會和諧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動態。
4-6.在社會變動中藉由「積極真愛die taetige Liebe」概念,最能實踐和諧的社會變動。

史坦恩因著有法國大革命一書而成名,因影響日本憲政,其國家學理論於日本實踐。日本綿貫哲雄翻譯有「佛蘭西革命史論」 エル.フォン.スフタイン著; 日本稱其為「斯坦因」(Stein, Lorenz von, 1815-1890)
-------
(5)馬克思(1818生)則在他結合了費爾巴克與黑格爾所說的, 而創造出一個「歷史唯物論」、「唯物辯證法」。此外,他的理論後來又成為了一個學派、傳統,變成了「社會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馬克思獨有的批判、人文精神,亦直接啟動了哲學中的「社會批評精神」,促成了後來出現的「法蘭克褔學派」。當然,後世認為馬克思的最大影響仍是「共產主義」。由理論到革命,是哲學界別中最為罕見的人物。
-------
(6)叔本華則稍後於黑格爾。他反對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 而提出「(生命)權力意志」的想法。 他的名著: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就是嘗把「意志」與「慾望」看成是世界發展的終極力量。(這和差不多同時期的達爾文在生物研究裡所提出的「進化論」,有些近似。)
-------
(7)尼采。 他除了仍像叔本華般,說了些「意志」與「慾望」外, 他還進一步提出了一個「超人學說」。 尼采認為祇有「不斷進化、 超越」的「超級人類」(擁有強大生存意志的人), 才可以成為最終的「生存者」。 而尼采說「上帝已死」, 亦正式宣告了「神學」的死亡,及人需要作自我爭扎的時代正式開始。 在尼采死後, 世界局勢開始大變, 哲學也就從「普遍發展」變成地方、 民族化的「特殊取向」, 英美與歐陸兩大陣營正式分道揚標,而「近代哲學」亦在此劃上句號。
--------
(8)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英國政治思想家﹑法學家﹑經濟學家﹐功利主義創始人。功利utility。功利主義的缺失:a)不尊重個人權利, Panopticon圓形監獄內的囚徒(BOT的獄政方案[正義p43]功利主義=最大幸福原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避苦是人的本性。正義行為=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絕大多數人幸福的行為(趙敦華,p41)。
---------------------------------------------------


當代哲學(上): 存在主義
特色一:
當代哲學的特色之一是「哲學愈趨與民族特性結合」。 比如說: 理智的英國人在當代哲學的貢獻是 「語言、 邏輯」、 是「分析哲學」、 是「科學哲學」。 務實的美國人發展了具成效的「實用主義」。 冷靜睿智的德國人提出了「現象學」。 而浪漫的法國人則主導了「存在主義」及「解構」的學問等。

特色二:
而當代哲學的特色之二, 則是「專門化」、「技術化」。 比如: 「科學哲學」及「數理邏輯」等。 這方面, 英美哲學界做的功夫十分明顯。

「存在主義」背景: 乃歐陸哲學在近代哲學之後的一個「人文」回歸。 其中可能的關鍵點是: (1) 形而上學的東西, 已沒有什麼可以再說; (2) 由叔本華到尼采一段的發展, 被歸咎為是「引起第二次大戰的因由」之一; (3) 工業革命已漸趨成熟, 科學漸取代哲學。
 「存在主義」的主要課題:是「人的存在意義為何?」 及「人可以做些什麼?」而不再問「人的本質是什麼?」 他們的名句: 「存在先於本質」就正說明了此點。 「存在主義」的人物甚多, 例如,提出「信心跳躍」的丹麥哲學家祈克果、反思存在與虛無的法國哲學家沙特,及同樣是來自法國,領悟人性的荒謬最深的文學家卡繆等。(沙特,法國, Jean-Paul Sartre,主體中心論代表,存在主義者,從主體性出發,無視於客觀因素把主體視為哲學思維的中心。) 而「存在主義」與前期其他哲學不同的地方是: 它幾乎存在於人文生活的各個層面,而不僅是局限於哲學界別之內。影響所及,就出現了所謂「存在主義」、「荒謬主義」等的文學、電影及人生觀。 在這時期,馬克思的「社會批評」繼承者,仍然對資本主義社會作出批判。《單面人》、《尋找意義的人》乃至近年批判「全球化」現象的書等,都是當中的佼佼者。

--------------------------------------------------------
當代哲學(下): 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 「方法學」一門學問, 則絕對是躲避不了。自康德在其《純粹理性的批判》內提出了「範疇學」後, 經羅素及維根斯坦等人的努力, 探討人類知性制限的學問, 已有長足的發展。而英美學界認為能「拆開語言的障礙、誤導」則所有哲學問題均可迎刃而解。 而維根斯坦所提出的「語言遊戲」概念,則更是上一世紀哲學中的最巨大成果(?)。「定義」、 「用詞」、「用句」,再到「語言邏輯結構」 等的功夫, 是有助於哲學研究的進程,無可質疑。 現在哲學要面對的問題仍然很多。 從內部說, 它要釐清與其他學科(特別是科學)的關係。比如:最新「理論物理學」中的所謂「絃論」,就是由被稱為是「石破天驚」的哲學思維所促成的。但哲學與科學的分界線在那裡? 從應用上說, 它要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 資訊多而價值混亂。怎樣的政治安排才理想?戰爭有所謂正義的嗎?真的有多贏的世界民族共存局面?公共援助的原意應該是怎樣的呢?誰有生存權利?是否應容許墮胎?婚姻合理嗎?生育有意義嗎?幾多歲才叫成熟?基因改造值得支持嗎?器官可以換嗎?為什麼要阻止安樂死? 大哲維根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說:凡要說的,就得去說清楚。了難以言全的地方,就當無言。


卡西爾 Ernst Cassirer,1874-1945: 符號形式哲學(1923-1929)人是符號動物。(趙敦華,p37)。 資料來源:

1.西方哲學簡史http://www.stephen-kg.com/1/freedownload/001.doc
2.史提反思工作坊 http://www.stephen-kg.com/
3.麥可,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4.張道義譯,史坦恩著,國家學體系:社會理論。聯經出版社。
5.wiki
6.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2004年1月第8次印刷
2011.11.5 Wanli YANG 於KH